1920年8月20日,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间农舍中传来了阵阵啼哭声——红岩英烈江竹筠便在此出生。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1964年一首《红梅赞》让江姐的革命故事广泛传播。她追求真理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浪潮;她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永不叛党。在那动荡的年代里,江竹筠烈士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用一颗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心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
纪念江竹筠诞辰—专题采访
8月19日上午,在江竹筠102周年诞辰之际,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特邀国内首部反映江姐童年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江姐童年故事》的两位作者刘仁辉、杨源孜进行专访,让我们一同走进革命英雄江竹筠的童年岁月。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决定开始创作这本书的?
刘仁辉:比起契机我个人认为这更是一个机会,当时我们并不是第一批受邀到江姐村进行调查采访并进行有关写作的。2006年自贡市市委市政府对江姐故居进行了修缮,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江姐故居只有两个厅对外展示,一个是江姐一家当年用过的物品实物,另一个是江姐事迹的展厅,受到内容的限制所以展出内容不多。游客参观后觉得江姐在故乡生活了八年,可是这八年间的事情鲜为人知。所以当时的大安区区委宣传部邀请许多媒体记者、编辑、专家、学者等到江家湾采访,希望能创作出真实地反映江姐童年生活的作品,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2008年2月,大安区作协受到委托联系我们,想让我们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我们也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其实当时我们都各自有写作计划,但经过沟通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最终一致决定把原计划作品往后推迟,尽心尽力地把这件事做好,让游客来参观时能了解更多江姐童年的故事,也能让游客在离开时能带走一本反映江姐童年生活的书籍。
●从决心写这本书到最终发行花费了多长的时间,为此做过哪些准备?
刘仁辉:从2008年接受邀请到2009年最终发行我们共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本书。我们当时觉得最大的准备就是吃苦的准备。这本书需要写的是一本纪实的文学作品,所以它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所以难度比写虚构的文学作品要难许多。为了收集足够的资料信息,那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四处查阅资料,深入江姐故乡江姐村了解当地地势环境并找到江姐的堂嫂陈淑兰、侄子江子刚与江大维,还有当地较年长的村民大量实地调查和采访。期间路途艰苦,特别是有一次我穿着一双皮鞋,赶巧遇到下雨,皮鞋遇到下雨天的土路导致我摔了一跤差点掉到路旁的河里,当时真的很惊险。
杨源孜:实地采访的时候我们基本一整天都要呆在江姐村,那时候的江姐村没有可以吃饭的地方,我们都是带干粮、面包和水来保障自己的需求。但是其实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我们采访中了解到的江姐故事与她鲜活的形象都让我们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
●撰写江姐童年故事的过程中发生的记忆犹新的事情?
刘仁辉:我记忆比较深的就是在采访江姐侄子时,他向我们讲述当年大旱期间的场景,有的人走着路下一秒就倒地而亡,山间的野菜、树皮全都光了。我至今还记得他谈及此时恐怖的神情。
据他讲述,江姐当时在山里摔倒滑下山坡,却在无意中发现了干胡豆。小竹君非常兴奋一口气奔回江家湾,但她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第一个想到了住在她家前方的吴二嫂,因为每天都能听到吴二嫂家孩子饿得哇哇叫,家里连野菜汤都喝不了,她便将手里的干胡豆分了一半给吴二嫂家。回家后的小竹君告诉了母亲来龙去脉,母亲立即让她将此事告知左邻右舍,她就一家一家的敲门将自己发现的地方告诉了村民。
我们听完此事后都觉得很感动也很细节,江姐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受她母亲的影响很深,也正是如此才让村民们至今也一直在夸赞她们。
●写书前后,江竹筠烈士在你们心中的形象有发生变化吗?
刘仁辉:采访前我们都知道江姐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采访后觉得她能成为举世闻名的英雄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幼时土地的熏陶、父母教育的影响、前辈正确的引导,每一个环节的串联铸就了她勇毅、刚强与坚贞的性格,必然使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女英雄。
杨源孜:通过实地调查和写这本书,令我对江姐更加喜欢、更加感佩,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都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可亲可爱的人,她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你们觉得这本书是以什么样的内容吸引读者?
杨源孜:大多数人对江姐的了解都是从小说《红岩》、歌剧《江姐》中知晓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江姐成年后为革命事业所奋斗的故事。而对于江姐童年时期的生活与养育她的故土却鲜为人知。我们这本《江姐童年故事》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填补了这一空白,让读者清晰的看到江姐童年成长的足迹,对江姐的一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采访最后,刘仁辉老师在江竹筠烈士诞辰102周年之际为江姐故里送上了一句赠言,并表示,愿江姐故里能更好地守护这份红色记忆,让江姐精神品格被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英雄浩气存千古,不朽精神育后人。
——刘仁辉
(来源:自贡网)
编辑:站点管理员